站点博客

  • 第十五期公开课:家有高中生 我们怎么做?

    本期公开课是由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郑州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梁紫平博士分享。 一、高中生常见的情需困扰。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什么是情绪? 情绪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由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主观体验:


  • 第十四期公开课: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本期公开课是由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单位郑州心博仕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刘瑞华老师分享。 本次分享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原则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中介绍了咨询心理学的特征:主要针对正常人;为人们生活各方面提供有效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研究个人在制订总目标,计划以及扮演


  • 第十三期公开课:“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疏导“1234”工作法

    本月公开课是由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辅导员崔克兵分享。 本次分享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沿革 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中的“1234” 三、心理疏导视域下的学生工作展望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沿革 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ldqu


  • 超越自卑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成长

    自卑是指对自己的价值、能力或形象感到不自信或不满意的心理状态。自卑感常常伴随着对自己的否定、比较、焦虑以及自我限制等负面情绪和思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卑感的原因: 1.不健康的自我比较:将自己与他人进行过度比较是自卑感的一个常见来源。比较往往导致自我不满和失去自信。 2.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也容易导致自卑感。 3.自我批评和负面自我对话:经常对自己过于苛刻和


  • 暴饮暴食的背后

    暴饮暴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导致暴饮暴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餐饮业单价份量增加、容易获得高热量食物以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虽然这些因素无疑发挥了作用,但了解暴饮暴食的心理基础对于理解和解决这一现象至关重要。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讨导致暴饮暴食的心理因素,重点关注情绪化进食、认知扭曲和自我调节的作用 一、情绪化饮食 情绪化进食是指因应激、悲伤、无聊甚至快乐等情绪而进食的行为。通常,人们将


  • 【直播】如何沟通才能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11月15日下午,王静老师和赵陶楠老师在#省心协平台 视频号科普直播间就《如何沟通才能让生活更和谐美好》做了精彩的分享。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互尊互爱、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由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人们借助“非暴力沟通”,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感受,从而避免了有意或无意忽略对方感受或需要所带来的伤害。 &l


  • 【直播】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

    10月25日下午,石兴科老师在#省心协平台 视频号科普直播间就《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做了精彩的分享。 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01 什么是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可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 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广义:特殊儿童包含残疾儿童、超常儿童和


  • 【直播】揭开亲子之间无痕伤害的秘密

    亲子关系中,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不只是打骂争吵,还有一种无声的伤害更加隐蔽和影响深远。11月1日下午,穆彪老师在#省心协平台 视频号科普直播间就《揭开亲子之间无痕伤害的秘密》这一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 给孩子造成更长远并不易察觉伤害的是父母日积月累的不当的应对模式,比如经常性的拒绝孩子,略带贬低的话语,还有潜在的控制欲。 1.经常性的拒绝 当孩子满怀期待,向爸妈说出自己请求时,却遭到三番五


  • 你关注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吗?

    说起心理或心理健康,人们的关注点都在儿童青少年、中年人、孕产期,认为这几个时期的压力较大,激素水平变化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其实进入老年期,人的各种生理功能都进入衰退阶段,并面临社会角色的改变,亲友离世、经济压力等社会事件,老年人必须努力面对和适应这些事件,在面对和适应的过程中,老年人常会出现一些特殊心理变化,影响着老化过程、健康状况、老年病的防治和预后,因此老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


  • “共情”比“讲道理”更厉害

    最近几例咨询来访者的家属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家里会跟来访者讲很多道理,比如“你不应该想那么多”、“你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别人怎么说都不要理”、“医生说你就是这个病,你听医生的就好了。” 虽然,这些道理非常正确,但是来访者不但没好起来,心理压力还倍增。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共情”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