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博客

  • 【学员招募】家庭治疗即将开课——教你用 “系统力” 打破循环

    家庭治疗被视为现代心理咨询中四大主流取向之一(个体取向、认知行为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系统取向),在处理婚姻冲突、亲子矛盾、多代际关系问题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当家庭出现问题时,不必执着于“谁错了”,而是看向 “关系模式哪里出了偏差”,并非聚焦于 “有问题的个体”,而是将家庭视为一个


  • 分数之外:高考后的心理重建与自我发现

    当高考成绩揭晓的那一刻,无数考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有人欢呼雀跃,有人黯然神伤,分数成为衡量过去十二年学习成果的一把尺子。然而,在这个关键的人生节点上,我们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考分数只是人生长卷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而非整篇文章的定论。真正的成长,始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结果,并从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认知 高考放榜后的心理失衡,很大程度上源


  • 让你觉得心理咨询师很专业的29个举动

    从来访者的角度衡量一个咨询师的专业度,也许并不严谨,因为来访者对于咨询工作理解不充分,可能会把咨询师某些“不专业”的举动理解成了“专业”,而某些看来“专业”的行为也可能会被理解为“不专业”。 其实,在心理咨询中,关系永远大于技术。如果在来访者认为咨询师不专业、不靠谱,咨询师的专业性不被认可,心理咨询的


  • 12356爆火!卫健委《心理援助热线技术指南通知》全文分享

    来源:心榜(ID:psytop) 前段时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消息,将12356设为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 截至2025年5月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 心理援助热线作为一种行之有效且方便、经济的服务形式,已成为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途径,在处理心理应激和预防心理行为问题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怎么接听心理热线呢


  • 依恋关系:理解情感模式的钥匙

    人类从出生开始,就在与抚养者的互动中构建着独特的情感联结方式。这种被称为“依恋模式”的心理机制,如同隐形的行为模板,持续影响着我们建立亲密关系、处理冲突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当婴儿向母亲伸出双手,当孩童躲在门后目送父母离开,这些日常互动中蕴含的情感密码,正在悄然塑造着每个人的情感操作系统。 安全型依恋:健康关系的基石 在情感回应及时且稳定的环境中,孩子会发展出安全


  • 怎么走出焦虑

    面对焦虑,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认知、行动和生活方式来逐步缓解。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你从多个角度应对焦虑: 1. 理解焦虑的本质:接受而非对抗 焦虑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它像“警报系统”,提醒潜在风险,但长期过度触发会消耗身心。 区分“现实威胁”和“想象灾难”:多数焦虑源于对未来的担忧,而非当下真实发生的事。可以


  • 战胜心理疾病:从认识到行动

    心理疾病,这一复杂而敏感的议题,在现代社会中正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情绪、思维和行为,还可能对其家庭、工作和社交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对心理疾病的认知不足和误解,许多患者往往难以启齿,甚至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因此,从认识到行动,是我们战胜心理疾病、重拾生活希望的必由之路。 01 深化对心理疾病的认识 心理疾病并非“


  • 解开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密码

    在亲密关系中,你是否常常感到困惑?有人如鱼得水般享受亲密,有人却在患得患失中反复煎熬,还有人习惯性推开靠近的温暖。 这些差异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的心理密码——依恋模式。它不仅塑造了我们与伴侣的互动方式,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童年时期与父母建立的最初情感联结。 20世纪5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孤儿院儿童,发现早期情感剥夺会导致严重的行为异常


  • 心理健康:一场与自己的对话

    我们每天都在与外界对话:与同事讨论工作,与朋友分享生活,与家人倾诉烦恼。然而,我们是否曾停下来,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心理健康,本质上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是了解、接纳和关爱自己的过程。 心理健康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面对工作压力时,你是选择积极应对还是逃避退缩?遇到挫折时,你是自我怀疑还是冷静分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你是情绪失控还是理性沟通?这些看似


  • 认识延迟满足

    一、延迟满足的内涵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在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儿童提供了一个选择: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就能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那些能够克制自己即时吃糖欲望,等待研究人员回来从而获得两颗棉花糖的孩子,就展示出了延迟满足的能力。 二、延迟满足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