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习得性无助

2024-03-25 11:11:34

今天想跟大家来讲一讲习得性无助。为什么想讲这一个话题呢?是因为我最近看了电影《我经过风暴》。

开着字幕,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网友们的愤怒,这种愤怒既是对男主言行的激愤,也是对女主的同情与惋惜。

 

每每看到女主被丈夫殴打的时候就有网友评论“快跑啊,离开这个男人”“为什么离婚了还要回来?”“快报警啊。”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到心理学上的一个理论,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受害者,他们没有办法站出来保护自己,或者是努力地尝试摆脱这样的环境。

站在外围的我们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当我们遇到困难,可能我们想着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解决困难,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认命的一个过程,去做更多的挣扎和努力都是无意义的。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它是个体经历一系列挫折和失败事件后,在情感、认知、行为方面产生的消极心理。如果这种折磨次数很多,那个体可能会在很多其他经历上也出现这种心理,感到无助和抑郁,也就是逐渐累积出这样一种心态:消极地面对问题,并且自己也意识到这就是我不可避免的现状。

有人说那是不是跟“躺平”一样,放弃、逃避?其实不然,“躺平”者往往没有“习得性无助”者前期那么多地努力和挣扎。因此“习得性无助者”不是一开始就放弃的,是在不断的刺激下,不断的打击下形成这样的状态的。

发现这个理论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当他在做动物实验的时候发现的这样的一个行为:几只小狗被关在一个有电流的笼子里,起初小狗想离开笼子,但是无论怎么逃跑都会被电击。

 

经历多次的尝试,小狗停止积极的逃跑行为了,甚至不等点击到来就出现倒在地上的现象。不管是动物还是人,我们都会在屡次地接收到负面信息之后,我们会有了消极的定势:不管我做出多少的努力,我都不可能改变现状了,我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它。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人群心中共同的一个观念,就像女主一样,即使离婚了还有一个孩子的抚养权没拿到,即使拿到两个孩子的抚养权了丈夫也会用各种方式地跟踪威胁。

因为当风暴之眼产生时,外围的人都是支持因素,比如亲人、朋友和同事的偏见以及不理解,“床头打架床尾和”“为了孩子还是不要离婚得好”,她更觉得无法摆脱处境了。

为什么受虐者很难离开这样的关系,他们的生活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这种施受虐关系的一种平衡,因为他们一直在这样的一个圆圈里面转圈,就是从一个要爆发到爆发,然后再到蜜月期这样的一个关系状态里面,不断地循环。

家暴是属于习得性无助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类型,那其实还有其他可能在我们生活中更加常见的一些类型,比如说学业问题也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很多坐在咨询室的青少年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我尝试过,我努力过,可是结果还是那样,成绩怎么样都提高不了。”

如果一个孩子每次失败都会被父母或者老师呵斥,形成了自己是一个不思进取、觉得任何事情自己都无能为力的状态,那么这个孩子可以说在学业方面出现了“习得性无助感。”

在职场中也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被上司不断的贬低,被同事不断的嘲笑,也会逐渐的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一些偏差,会认为自己很弱,自己就是一个无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