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公开课《幼儿期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2023-09-18 09:58:15

本月公开课是由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河南省儿童医院   儿童保健科 叶蓓 主任主讲。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

华生:环境决定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一是直接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

  • 二是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 三是自我强化,指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阐明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起源,突出了教学的作用,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朱智贤:

 

幼儿期的发展

游戏:在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中,游戏一直被教育家们认为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心理学家帕腾(Parten,1932)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

认知:

我们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注意、知觉、表象、记忆、创造性、问题解决、言语和思维等。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积极引导幼儿认知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

自我意识:

自我概念:7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好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

自我情绪体验: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发展的转折点是4岁,5-6岁已能表现自我情绪体验。

自我控制:3-4岁还不太明显,5-6岁绝大多数儿童有一定控制能力。

自我评价: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攻击行为:

3-6岁幼儿的攻击行为随年龄增长,身体攻击4岁时达到顶点,对受到攻击的报复倾向,3岁时有明显增加,侵犯形式随年龄变化,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以争夺玩具转为人身攻击。5岁以后攻击行为开始减少,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引导,孩子自身经验中懂得,协商、谈判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亲社会行为:

人具有亲社会属性,1岁前对他人的伤心以哭回应,1岁时开始学会用拥抱、给物等安抚别人,1.5-2岁已能主动提供帮助如拿物品等。

伙伴关系:

幼儿园小班:混沌期。随机性和情境性,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和友好,一旦别人“侵犯”了自己,马上与别人终止游戏,不能主动建立稳定的联系,在交往中常发生冲突,但冲突原因简单,持续时间短暂,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化,幼儿不会在交往中对同伴产生深刻的不良印象。

幼儿园中班:分化期。探索性和冲突性,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对同伴已经有了明显的喜恶,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交往冲突明显增多,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

幼儿园大班:有了一定的道德品质,可以初步分辨事情的对错,模仿能力很强,会模仿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幼儿,合作逐渐发展,5—6岁是幼儿合作本质认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