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十余年,一朝去标签--冯俊方

2015-06-26 13:00:07

分裂十余年,一朝去标签

                     ——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第三次联合案例讨论记实

2015年6月17日下午3点,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和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联合案例讨论在中心示教室举行。与会的专家有:省心协理事长赵山明教授;诗人、人文学者、影视制片人郎毛先生;《医药卫生报》主任记者朱晓娟女士;中心常国胜主任、李丽副主任和相关医生、心理师、省心协的会员朋友们。

本期将对一个疑似“精神分裂症”15年的病人进行讨论,会议由常国胜主任主持。

朱先生,男,34岁,独生子,未婚,公司职员。15年前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出国。后因故出现情绪低落,恐惧害怕,闭门不出,被送入当地精神病院,两个月后被迫回国。十五年来辗转多家医院,多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抗分裂药物治疗。

在问诊中,我们还得到如下信息:朱先生中小学成绩好;初中早恋,高中时因为妈妈开游戏厅而沉湎于上网,高考后放弃上大学而选择出国。之后因为课程复杂学不进去,也因为人际关系不好而情绪低落,害怕与人交往。十五年来他除了有一两次短暂的幻听外,更主要的表现是没有自信,遇人紧张害怕,自卑自责,感到生活没有意思,生活没有动力,这次来九院主要是心烦,没有更多的精神病阳性症状。

来访者母亲补充:孩子父亲性格内向,和孩子几乎不交流,从小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是母亲操办,他喜欢打游戏,人际交往能力差,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安全感,没自信。回国后父母离异,他对母亲的依赖更强了,母亲安排什么工作他就做什么工作,做不下去了,母亲重新给他更换工作。十五年来,先后更换了很多工作,这一次又是不想工作了。母亲问:你这么依赖妈妈,如果有一天妈妈死了你怎么办?他说:我和你一起死。

问诊结束后,与会专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郎毛先生:

我感觉他就是一个正常人,有点病态主要是因为太敏感,他放大了自己的过失、无能和无力,导致内在的焦虑和不安。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些负面的东西,只要掌握在可控制范围,都算正常,而他则有些失控了。

每个人都有危机,只要控制好,就是一个正常人,如果强化了这些不可控,真的就是病人了。

记者朱晓娟:

他给人的感觉是,别人把他包装成病人,不想对自己负责,想过多地以疾病名义让别人为他承担责任。

常国胜主任:

诊断为恶劣心境没有问题,曾有过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不能因此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在国外最突出的就是适应问题,在心理上表现为:第一,责任感缺失,对自己,对家庭都缺乏责任感,第二安全感缺失,第三社会化程度不高,第四,认知有偏差。 

在治疗上首先以抗抑郁为主,只是量不宜过大,不要让他产生太多的不舒服,其次是加强心理治疗,个体加家庭治疗,尽快恢复其社会功能。

李丽副主任(心理组长):

感觉他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尤其是缺乏父亲的引导和榜样力量,他像水一样,缺乏河道,而是在旷野里四下漫流,在不断地消耗,导致他的焦虑和抑郁;其次,他更多地需要帮助,需要激励,但他对这些需要的表达是身体语言而非单纯的语言,说明他没有长大;第三,他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在心理咨询中要帮他找到并给予强化;第四,他对病人身份的认同,是一种假象,他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愤怒。

赵山明教授:

精神障碍方面不典型,心理方面有以下特点;在个性上比较自卑,自我评价低,人际交往有困难;智力正常,但社会功能明显差一些。有边缘性人格倾向,自我不确定,也不能长久地坚持一项工作;生活目标不明确,缺乏引导和鼓励。

自卑除了神经类型因素外,更多表现在家庭关系上。母亲似乎有些强势,自幼很多社会功能被替代了,导致离不开妈妈,心理治疗的重点应该是母子关系。

鉴于以上的看法,在治疗取向上,来访者中心疗法比较适合,配合家庭治疗。

常国胜主任做了简要的总结,精神科诊断常常采用的排除法,即首先排除躯体疾病,其次是症状学诊断。今天没有问出精神分裂的症状,并不表示以前的诊断就一定错误,毕竟精神障碍有其非常复杂的生物社会及心理原因,但根据今天的精神检查,还是以抗抑郁治疗较为合适,同时加强心理治疗。

讨论中,与会的医师、心理师、省心协会员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大家认为,这样的病案讨论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现了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