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我们总是焦虑?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常常被两种想法困扰:一是对过去的后悔,二是对未来的担忧。比如,昨天开会说错了一句话,今天还在反复回想;明天有个重要考试,现在就开始担心考不好。这些想法让我们无法专注于眼前的生活。 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天生喜欢“胡思乱想”。研究显示,我们清醒时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想与当下无关的事情。这种“走神”虽
在都市丛林的钢筋水泥之间,如果说有一扇门永远敞开着,那一定是有祖父母在的家门。在老旧相册泛黄的边角里,三代同堂的合影总泛着温暖光晕。但当现代教育理念与陈旧养育方式激烈碰撞时,那些以爱为名的祖辈关怀,可能在不经意间化作刺痛心灵的玻璃渣。 01 今天的主题源自于一个中学女孩小许的故事。如今的她可以独自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比如自己订票,安排外地旅行;自己报名,参加舞蹈比赛。但是她依旧觉得自己不够
在生活的长卷中,焦虑、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如影随形。考试失利后的挫败、职场压力引发的烦躁、人际冲突带来的委屈……这些情绪看似来势汹汹,实则蕴含着重要的心理信号。 心理学研究发现,负面情绪并非敌人,而是自我认知与成长的契机。当我们掌握科学的调节方法,就能将情绪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一、负面情绪的科学本质:大脑在“预警” 从神经科学角
智力障碍儿童音乐治疗效果评估,是对音乐治疗目标达成与否的检验,是对整个治疗过程的监督,是治疗顺利、有效进行的保证。效果的检测同时不可忽视测量、方法、时间、环境等问题对效果评估的影响。 音乐治疗效果的评估原则 音乐治疗进行一个疗程之后,要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评估,评估是依赖于相应的测量和评定的参数,结合智力障碍儿童音乐治疗前后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智力障碍儿童治疗效果的评估倾向于采
代偿(Compensation)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自我防御机制,指个体因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无法达成目标时,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不足,以缓解自卑、焦虑或痛苦的情绪。其核心在于“替代性满足”,既可以是积极的适应性行为(如发展新技能),也可能是消极的幻想或过度补偿(如沉迷白日梦)。 这一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后由阿德勒(Alfred Adler)深化。
在社区公园的沙坑旁,一位母亲正用木棍在沙地上书写汉字,四岁的女儿用沾满沙粒的手指努力模仿,写歪的笔画总被迅速擦去。这个充满张力的场景揭示了当代亲子教育最隐秘的困境:当我们倾注全部心血培养孩子时,是否正在制造新的心理迷宫? 一、控制的悖论:过度干预如何摧毁自主性 发展心理学中的"脚手架理论"揭示,儿童成长需要适度的支持而非完全操控。那些坚持帮孩子检查每项作业的家长,正
自杀危机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话题,它触及人类情感和心理的深层。面对自杀危机,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原因,更需要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保护和拯救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生命。 自杀危机往往源于个体对所处困境的绝望和无助。这些个体通常认为他们的痛苦是无法摆脱和永无止境的,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其他出路,从而将自杀视为逃避困境的唯一方法。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个体的心理特质、环境压力、社交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发现自己面对任务时,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迟开始,直到最后一刻才匆忙行动? 这种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拖延症”。拖延症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的精神心理现象,表现为明知有害后果,仍然将原有,向后推迟,最终导致不良后果。本文将深入探讨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并找到应对策略。 一、拖延症的心理根源 1.负面情绪 拖延症与负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别人拒绝你时轻描淡写;而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 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从不会开口要求,因为担心被拒绝。 和别人在一起时,总是怕冷场,一直主动去找话题。就连在微信上聊天,没有秒回都会心存愧疚;每次都会仔细斟酌自己的措辞和表情,对话框里的内容写了又删,总怕说错话。 不敢表露出坏情绪,不敢哭,因为怕自己的负能量
青少年时期宛如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奇幻之旅,是从稚嫩迈向成熟的关键桥梁。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心理健康这一至关重要的元素却时常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掩盖,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首先,学业压力犹如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许多青少年喘不过气来。 以小刚为例,他是一名重点高中的高二学生,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为了能在未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他给自己制定了极为严苛的学习计划。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大量作业,
联系人: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 ()
手 机:15738868062
固 话:0371-58678856
地 址::郑州市沙口路25号(4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