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博客

  • 【直播】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8月30日下午,闫沙沙老师和阚阅老师在#省心协平台 视频号科普直播间就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做了精彩的分享。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们共同协作,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人们可以从友好协作的人际关系中吸取力量,增强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心理学的角度怎么看人际关系呢? 人们总是以自己为蓝本来观察别人的内心。快乐的人以为谁的心里都是阳光明媚;抑郁的人


  • 第十期公开课《幼儿期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本月公开课是由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河南省儿童医院 儿童保健科叶蓓主任主讲。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 华生:环境决定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一是直接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 二是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 ACT 理论学习即将开始

    为了伙伴们能够更充分的学习并掌握这个疗法,本次课程内容丰富,理论部分学习将于9月18日开始,请感兴趣的伙伴们看好时间,及时报名,做好。 为了伙伴们能够更充分的学习并掌握这个疗法,本次课程内容丰富,理论部分学习将于9月18日开始,请感兴趣的伙伴们看好时间,提前报名。 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Commitment Therapy,ACT)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Steven


  • 心理咨询技术培训 报名中……

    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整合多年的专业技术培训、督导和临床实习的经验,梳理上千名咨询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反馈,探索出一条对心理咨询从业者而言即快捷又实用的一条学习、成长、上手的路径。详情如下: 三步进阶式学习内容 (一)心理师专业初级班 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的方法 心理咨询行业现状及职业规划 职业咨询工作的性质及特征 心理问题的鉴别与评估 初诊


  • 【直播】孩子都是怎么惹您生气的

    8月16日下午,王发琪老师和李军凤老师在#省心协平台 视频号科普直播间围绕《孩子都是怎么惹你生气的》这一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 首先总结提问率最高的十个问题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惦记玩手机”? 为什么我的孩子如此逆反,总和我对着干?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听话,我说100遍都记不住? 为什么孩子老大不小了还是不能独立睡?


  • 【直播】聊聊开学前的准备

    8月23日下午,王发琪老师和李军凤老师在#省心协平台 视频号科普直播间就开学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做了精彩的分享。 随着暑假即将结束,开学在即,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开学前孩子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01 整理心情,调整作息 相对平时而言,暑假的放松和自由让不少孩子习惯了熬夜,而即将开始的新学期,需要孩子在身心上重新做好适应有规律的学习生活的准备。 我们需


  • 助力方城县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建设

    8月26日上午,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以下简称省心协)专家团成员由方城县招才大使、省心协副秘书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心理学博士赵志伟牵头,省心协理事长、郑州大学教授赵山明博士带队,省心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州市九院心理医院副院长李丽,省心协常务理事、培训部主任王发琪,省心协秘书处外宣部纪伟生共同参与,冒雨前往方城县人民医院开展心身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及业务指导活动。 方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胡宝英,


  • 走进乡村为师生系好心理健康的“安全带”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力基层教师提高识别学生心理状态的能力及提升教师工作的胜任力,8月25日,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以下简称省心协)专家团成员受方城县杨楼镇中心校邀请,为全镇教师开展中小学职业规划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 本次活动由省心协理事长、郑州大学教授赵山明博士带队,成员有省心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副院长李丽,省心协副秘书长、


  • 河南省首期ACT中阶营开班啦

    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Commitment Therapy,ACT)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Steven C.Hayes) 教授及其同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基于行为疗法创立的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继认知行为疗法后的又一重大的心理治疗理论。ACT与辨证行为疗法、内观认知疗法一起被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最新发展。 与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不同,接纳承诺疗法(A


  • 吃饭的苦恼

    昨天和朋友一起吃饭,同去的还有朋友的妻子和儿子。我们礼貌性的问小朋友多大了,朋友的妻子告诉我们说她儿子5岁,但无论从身高还是体型上他都比同龄的小朋友要显达瘦弱和矮小许多。饭菜一上桌,朋友的妻子就指着一道菜问他的儿子:“这个吃不吃?”儿子摇摇头了,又指着另一道菜问:”那个吃不吃“,儿子依然摇摇头,后来妈妈就换了一种策略,上了一个新的菜品时,自己先尝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