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培养钝感力

2025-10-07 08:54:27

钝感力是渡边淳一在他的同名著作《钝感力》中提出的概念,意为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但它不等于迟钝,而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钝感力与内耗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内耗的产生

心理内耗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

在精神上过于敏感的人,总是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郁郁寡欢,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心理内耗。

钝感力终结内耗的原因

渡边淳一在他的著作《钝感力》中这样描述:“具备有益的钝感力,指的就是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拥有钝感力的人总是处于某种程度的安定状态,在应对各种事情的过程中,不会使自律神经变得紧张或反应过度,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这便是钝感力能终结内耗的原因所在。

钝感力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1. 减少人际冲突

钝感力让我们更加大度宽容、不拘小节,减少了与他人的冲突。例如,有人在背后恶语中伤他人,这时候你不用听到不中听的话就如临大敌,我们可以仔细思考对方那样说的原因,体察对方的心情,这种心胸宽广的钝感力,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极大的正面作用。

2. 避免冲动行为

对一切都保持钝感,就不会在情绪上头的时候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说出伤人的话,也不会被对方的无心之失伤透。

3. 助力个人发展

钝感力就是人生的润滑剂、沉重现实的千斤顶:具备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灵活和敏锐才会成为真正的才能,也才能让人大展拳脚,变成真正的赢家。

我们如何培养钝感力?

1. 脸皮厚一点:要脸皮厚一点,问你想问的,说你想说的。

2. 着眼未来:不要对当下生活的波折太在意,你的双眼应该只望着前方。

3. 减少过度关注:生活中不要刻意去关注别人的动态,不要过于敏感,总是揣测别人的想法。

4. 活在当下:不去想那些没发生的事,有句话叫做难得糊涂,有时候糊涂的生活会让你很轻松。

 

5. 精简社交:停止不必要的社交,不要太在意他人看法,不要和自己较劲。

6. 遵循五条铁律:总结来看,钝感力有五条铁律:迅速忘却不快之事。认定目标,即使失败,坦然面对,仍可以继续挑战。坦然面对流言蜚语。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钝感力与敏感度的关系

首先,它们不是对立关系。心理专家指出,钝感力和敏感度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关系,它们其实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适度敏感可以让人更好地感知世界,而钝感力则可以帮助人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例如在情感方面,敏感的人会迅速对热情打招呼的人做出热情回应,而钝感一些的人可能反应会慢些;在思维方面,不同的人对信息输入的敏感程度和处理速度不同;在行为方面,拳击选手和普通人面对人身威胁时反应不同。这些都说明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其次,适度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是很重要的,可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但是钝感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关键在于平衡,过度的敏感度可能导致过度紧张、焦虑,而过于钝感则可能影响对于重要信息的感知。所以要让钝感力保持在适度的状态。

如何保持适度?要学会自我调节。当意识到自己的钝感力过高或过低时,可以通过一些自我调节的方式来平衡。例如,当感到过于敏感时,可以尝试放松一下,做一些深呼吸或者冥想,帮助自己放松心情。

当感到过于迟钝时,可以尝试挑战一下自己,主动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或者接触一些新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另外,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调节自己的钝感力,让它更加适应社交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