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爱上学习

2024-04-17 10:10:17

2024年4月10日下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心理工作者闫沙沙老师在#省心协平台视频号科普直播间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爱上学习》这一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

 

打骂让孩子更厌恶学习

孩子不是与生俱来就聪明的,是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的,不要总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比,否则不仅会伤害到孩子,还会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更不要打骂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

小A性格比较内向,总是低着头走路,话不多。后来,从同学口中得知,每次只要成绩不好,小A就会遭受妈妈的暴打。有一次成绩没考好,她妈甚至还追到学校,拿着一根木棍,准备给小A一棒,幸亏老师及时出现,将她妈妈拉住,这才让小A免了皮肉之苦。

毕业之后,小A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后来同学聚会,大家再次见到了小A,她仿佛老了许多。她告诉大家,自已离婚了,因为不自信,总是担心老公在外面拈花惹草,吵架更是家常便饭;女儿也不乖,一不听话,她就动手打孩子。

因为从小的教育告诉她,这是管教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最终,老公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女儿也归了男方。

幼时的经历,让小A以为家长的“打骂”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最终活成了地最痛恨的样子,并将这种愚蠢的教育方式施加在下一代身上。

小A既是一个”打骂”的受害者,也是一个“打驾”的传递者。“棍棒之下出孝子”,真的是这样吗?研究表明,对家长来说,打孩子是最愚蠢、最无能的行为。

孩子学习成绩差,家长更应该反省,更需要耐心地对待孩子,不能用语言去伤害孩子,要多与孩子沟通,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特别孩子上了初中后,很多家长都开始感慨,以前从来不动手,现在一天不打,孩子就上房揭瓦。须知,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更打不得。

学习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却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尺。正确和耐心的引导,远比打骂更有效。退一步说,孩子成绩不好,最多就是不成材,但是,你的打骂却会让他不成“人”。

新时代的家长,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呢?

(1)积极了解情况。作为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考试结果,而无视孩子在掌握课业过程中做出的努力,不了解这其中孩子的内心变化。

(2)孩子考得好也要重视。很多家长平时只关注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忽视了他们考得好的时候。这样就会给孩子一种暗示:考得不好是行不通的,而考得好是应该的。如此,只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其后续的学业发展。

(3)时刻反思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处处都有家长的影子。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重视,家长要回头看看自己,想想自己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说几句“读书无用”的言论,或自己对待学业也不上心。

家长不要过分看重成绩

孩子都是天真纯洁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即使平时成绩差的孩子也有考第一的愿望。

其实,平时成绩不错的孩子,并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考高分。即使是自己擅长的科目,如果发挥不佳或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也可能考得一塌糊涂。

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情感,看到成绩差就训斥一番或辱骂一通,孩子不仅会备感委屈,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没错,但把结果看得太重,觉得高分才能反映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当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考了高分时家长就会感到高兴和满足。其实,这是典型的虚荣心在作祟。

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中,确实离不开“分数”,小升初,看分数分班;初升高,看分数录取;考大学,更离不开分数。孩子考试紧张,家长更紧张分数,更看重分数,如此也就有了过于看重孩子成绩的看似合理的理由。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家长,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应该注重对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衡量荣辱的意识。”

不要仅凭成绩论孩子!

孩子,首先是一个人。学习是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成绩却是有别于学习的另一个概念。一次考试成绩,只能体现孩子对试卷题目的掌握程度,而有些平时学过的知识点并没有出现在试卷上,因此仅从成绩上是看不出孩子对知识的把握程度的。

其实,衡量孩子能力的方面有很多,仅看成绩,就显得过于片面了。只会考试,一遇到真实问题就束手无策、呆若木鸡,孩子就会成为典型的“书呆子”。如果孩子低情商,即使成绩不错,又有何用?

看到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

发现并赏识孩子的进步,不仅能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到孩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学习中,每个孩子都会取得进步,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罢了。

一天放学,女孩高兴地飞奔回家,一进门就对妈妈说:“妈妈,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还在班上被当作范文读了呢!”妈妈看了看女儿,严肃地说:“看把你高兴的,你可别因为这一次就骄傲自满了,还得继续努力。”

女孩希望得到妈妈的称赞,便说:“老师今天就只读了我的范文,我写的作文还是第一次被当成范文在班上读呢!”

妈妈说:“至于把你高兴成这样吗?你看周阿姨家的孩子只比你大5岁,人家写的小说还在网上连载了呢!”

女孩犹如遭受当头棒喝,那股高兴劲儿瞬间烟消云散了。

案例中的家长,抹杀的不仅是孩子的成绩,更是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许,孩子会想,无论怎么努力学习,都得不到妈妈的赞美。

青少年都有被肯定、被赏识的心理需求,渴望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得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所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毫不吝啬地鼓励他,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是受人关注和认可的。

要想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家长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既然要比较,就要拿孩子的今天跟他的昨天及前天比,而不要跟其他孩子比。

(2)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为了激励孩子,有些家长喜欢拿自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其实只能给孩子添麻烦,让孩子遭受打击。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都有自己成长的规律,需要家长用平常心去对待。

(3)不要一成不变地看待孩子。时间不会停止,孩子也会慢慢长大,家长要适应孩子的这种变化,不管以前孩子是什么样的人,要关注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4)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孩子。对于孩子的进步,要根据具体问题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分析。比如,孩子的作业错误较多,应该看看哪些题错了,是因为不认真还是根本不懂,或抄错了题目。这样,即使批评孩子,也能让孩子信服。

多鼓励,巧批评

批评得是否到位,对孩子后续的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看到什么,批评什么,都至关重要。总拿自己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动不动就“批”孩子一顿,是最“笨”的做法。但这样的家长却大有人在。

人类的大脑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具有了很多功能,但有一项缺陷,就是听不懂“别”字,“听不懂”“不”字。

这是因为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兴奋,一个是抑制。说起“别讲周老师”,“周老师”就会在头脑中兴奋起来,孩子们要用意志力把它压抑下去,这个很难!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抑制功能还不完善,让孩子执行否定性的指令,孩子就容易听不懂、做不到。

还有一个原因,使得家长不管怎么说,都不会在孩子身上产生作用。那就是冲孩子“吼”。当家长“吼”出负面语言的时候,其语气和情绪一定不是温柔平和的,要么是大声咆哮出来,要么满腔怒火。

如果家长吼完了,孩子却不怕,那无任何意义。但如果孩子感到害怕了,在恐惧的情绪下,记忆力就会非常深刻,会把那些负面标签都贴在自己身上,就会知道“我很磨蹭、马虎,不能管控自己的行为”,由此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磨蹭。

那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批评时,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比如,直接说“孩子懒”,这样只能给孩子错误的暗示,让他思维固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正确的批评方式应该是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夸大孩子的错误!

(2)告诉孩子如何改正错误。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并不是有意为之,他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好,只不过缺少合理的方法去改正,或者很难战胜懒惰、贪玩等天性,所以在批评孩子时,还要给他们提供正确的改正方法。

(3)告诉孩子究竟错在哪里。批评孩子的最大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所以在批评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切不可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

健康成长,才是王道

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在孩子面临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有的家长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孩子们产生了心理障碍。其实,孩子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教育没有方程式,不能以成人的心态来强迫生理、心理都尚在成长的青少年去做本该由成人完成的事,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心理需要。

心理健康的孩子一般都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家长的关系融洽;他们主动与家长沟通,与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学习欲望强烈,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等。

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呢?

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长要认识心理健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多接受这方面的宣讲;要理解孩子出现心理障碍,认真对待孩子的过失行为、违规行为。孩子有了某种需要,不要不加选择地满足,更不能不理睬。

探寻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孩子确实出现了心理问题,不要疑神疑鬼,不要将他们的心理问题框框化,不要将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要多从自身、从家庭和亲子关系方面去寻求原因。

用正确方式来处理问题。不仅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还要从家长自身出发,做好心理调适,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问题。

·END·

其他内容

【心理讲师】技能实操课   5.18日开课

【沙盘游戏疗法中阶班】4.14日开课

【心理师技能提升课】4.14日开课

想了解 全年心理课程安排 点这里

想了解 2024年团体会员单位公开课时间安排 点这里

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个人会员申请 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