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惊恐障碍的联合案例讨论

2015-05-23 10:56:46

 一例惊恐障碍的联合案例讨论

2015年5月20日下午3点,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第二次联合案例讨论如期进行。参加本次案例讨论的专家有:郑州大学教育系赵山明教授,郑州大学文学院张月教授,《医药卫生报》主任记者朱晓娟女士,中心常国胜主任、李丽副主任和相关医生、心理师,省心协的会员朋友们,将对一个 “恐惧,担心”困扰多年的住院人进行现场讨论,会议由常国胜主任主持。

常主任介绍,这是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与省心协合作,进行的第二次联合案例讨论,没有谁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谁是绝对错误的,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一样,目的就在于对于同一问题,通过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讨论,减少片面性,给求助者以尽可能全面的帮助,在医疗工作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样的活动以后每月举办一次。

孙先生,男,45岁,自幼生在农村,跟爷爷奶奶长大,母亲曾患精神分裂症,父亲务农,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毕业后放弃分配进省直单位下海经商,如今已小有成就。

五年前他在深圳谈完生意,准备乘飞机场回郑州,到了飞机场却突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胸闷,浑身发抖,手心脚心出汗,恐惧不安,感觉马上就要活不成了,十分痛苦,等机场医务人员赶到时,上述现象已基本消失,简单的医学检查也没有什么问题,于是顺利登机返郑。到郑州后因为担心就直接去了某省人民医院,经过全面详细的检查,什么问题也没有,这才稍微放心。谁知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来无影去无踪,为此十分恐惧,因担心出现生命危险,就去多家大医院反复检查治疗,但效果不好;平时工作生活尚能照常进行,但就是害怕,害怕病再次发生。以后逐渐出现整日担心,不敢独处,不敢乘坐飞机,不敢一个人出门,整日惴惴不安,为此烦躁,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注意力不能集中,有时候甚至不想去公司,但他是负责人又不能不去,可他实在太痛苦。用他的话来说,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病,痛不欲生,可医院就查不出来,后来听人说可能是精神问题,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

在今日的讨论会上,来自医疗,心理和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对该患者的问题阐述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从医学角度上,常国胜主任认为这是典型的惊恐障碍。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这在精神科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但这个病诊断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这些人在起病后,大都去综合医院看心内科,神经内科,中医科等,检查不出什么病,从而诊断为什么什么综合症,治疗效果不好,于是反复求治,反复检查,反复治疗,导致他们误诊误治,拖延很多年,所以诊断一例惊恐障碍没有几年是下不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惊恐患者第一次来心理科看病几乎没有,他们至少要在外边转好几年,所以诊断这样的病不容易。

说起这个病的治疗,常主任很自信:对这个病有成熟的经验,那就是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四周左右就可以基本治愈。药物治疗是必须的,因为它可以有效而快速的缓解症状,防止并发广泛性焦虑障碍,但仅有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必须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因为这个病的发生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原因,如果不结合心理治疗,再多再好的药物也没有用。

从心理学角度上,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组长李丽则认为,孙先生自幼生在农村,家庭条件十分贫苦,但他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了成功,这本是好事,但他却犯病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原因呢?我们猜想:他从小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母亲又有精神病,他是一个没有人照顾的孩子,他的心理上会不会有一种被遗弃感呢?如果有,则是很可怕的,会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为了克服或对抗这种不安全感,这才有了他以后的努力奋斗,但是这种奋斗并不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而是为了获得社会的接纳和大众对他的仰慕,他需要收留和关爱,所以他的成功在很大意义上有可能是一种补偿,补偿曾经缺失的关爱,但这种补偿却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那就是对自己的异化,那就是扭曲自己成全别人,最终导致其强大的社会角色和弱小的真实自我之间的冲突,他的病为这种冲突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从社会学角度上,张月教授则认为:他坐在那里侃侃道来,仿佛对员工做报告,他对自己发病经过如数家珍,但对有些问题却极力回避,所以他的描述有很多表演的成分;他不愿意讲童年,更不愿意谈妈妈,谈吐中看似随和,实际上防御性很强,说明他的性格是封闭的,他不愿大家看到他的不正常,也不愿意让大家帮他,用“很多人与他一样”,来化解自己的冲突,不愿意承担,不愿意展示自己的不好,在与家人日常生活交往中,他并非全身心的交流,内心深处是一个矛盾体。

赵山明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有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人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他事业的失败,而恰恰是因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他们小时侯生活艰苦,后来通过努力掌握知识而获得了成功,可是心中有阴影:我很一般,怎么会成功呢?这是我吗?当他们质疑这些成功,想努力维持甚至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时,偶尔的力不从心,便会诱发心理问题;第二,我们面对一些有问题的人时,常常按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来安慰他们:想开点,没有事等,但是对惊恐障碍的人来说恰恰相反,要告诉他:过度的担心和害怕本身就是病,但这种病不是身体上的病,一旦认为自己是心理障碍,就会转移对身体的关注和担心,身体状况就会得到改善;第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有很多事要做,一直在追求中一般是不会有事的,可一旦怀疑自己的能力,还能发展吗?这是我吗?焦虑就随之而来,甚至恶性循环。

省心协的会员代表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大家赞同这样的讨论方式方式,期待着下一次的活动。

 

 

冯俊方

201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