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战兢

2012-03-20 09:43:10

 

假如人不是从一岁向八十岁活,而是从八十岁向一岁活,那么人生的许多事就都要改观了”.这仅仅是个不能实现的假设,但它说明人总想让自己早些明白事理,少走弯路;同时也向往回到童年。
    能希望这个假设成立的人,都应是小于八旬的年龄,故八旬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样,不知道。
    但今天确实见识了一位八十七岁的老人。他,王雨若,河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创建人,2011年荣获中国睡眠科学终身成就奖。1925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12岁(1937年)离家求学,先后毕业于上海民智初中和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1946年考取北京大学,师从我国第一代心理学、生理学家汪敬熙先生学习生物,期间胡适先生任校长。1950~1953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读研究生。1958赴河南,创办洛阳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1962年至今,历任河南医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其阅历丰富,勤于思考,对生理、心理、社会和人性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对睡眠医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看到有关他的文字介绍,是佩服加羡慕,但听说他仍每学期到郑州大学上课,就更加提起了我的好奇:八旬又七的老人还能站三尺讲台!?那将是多么健康的一位老人呢?
    三月份,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邀请到他来论坛谈《睡眠与梦》。
    当主持人介绍论坛开始了,并说明征求过王教授:他不用介绍有关他的资料,之后,协会的理事长简短发言中提到王雨若教授是他本科时的老师,近五旬的理事长仍能和自己的大学老师在一起研究学问,足见理事长对老师的敬重。
    王雨若教授,头发全白,聪明绝顶、干净、整洁、挺立、缓慢,稳健走向讲台,目光有神,扫视大家之后慢慢坐下,他说的第一句话:刚才介绍中有一句是真的:我是八十七岁。
    老人讲睡眠研究发展史,从19世纪早起开始,提到美国、波兰等国家科学家名字,提到专业的专有名词,他用英文描述,口语纯正流利、标准的美国英语,谈到每一项研究结果时,强调是“也许……”或“可能……。”当谈到睡眠对人体的作用时,他说科学家们惯用的方法是“剥夺睡眠”,之后,观察对人体或动物有什么影响,然后倒推睡眠对人体的作用……思路敏捷、话语逻辑句句相扣、语言流畅、声音洪亮。
    当人们向他提问时,他说的最多的是三个字:不知道。并解释到:没有经过证实的结论他是不知道的。甚至他的学生(理事长)向他提问到:睡眠和催眠有什么不同?他竟说:一无所知。因为他不太相信催眠,更不相信表演性的催眠……
    一位八旬多的老人,说话做事是如此的严谨,尤其是冶学态度,当他每说一次“不知道”时,我的心总是会紧紧地收缩一下,在知识的海洋中,足显知识的无限性和人的有限性。
    在生活中,我有时也会跟风,人云我亦云;在与人的交流中,当自己拿不准时也常会硬着头皮说几句,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有时真一无所知时,还不敢说自己不知道,弄得自己常常手心出汗。与八旬老人的淡定、从容、不求名利相比,真是恐惧战兢。后悔自己在以前的心理咨询中,不会倾听、话语很多,不知强说,是不是伤害了来访者呢,我不敢想。
    王教授严谨的冶学态度、缜密思考、真诚、淡薄名利、精神矍铄、平易近人、思维敏捷、超强记忆……这才是我们这些不足八旬的人真正想要的。
    王教授是我的楷模,后面的四十年中,我将在恐惧战兢中生活,战兢可以时刻提醒我做人要真诚、简单,恐惧也将会使我时常洞察自己的言行动机。
    恐惧战兢是省察自己的良机。
                                                                             叶子  时间:2012.3.17